品品香白茶

品品香作为白茶行业引领者,连续11年中国白茶销量领先。

 

品牌旗下直控4万多亩茶产业联合体茶园,已成为集茶叶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科研及白茶文化推广为一体,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。

 

回溯发展历程,白茶曾因产品形态模糊、价值卖点缺失,长期处于茶类市场边缘。

 

上海奇正沐古创始董事康有正带队辅导后,通过系统化的品牌战略升级实现跨越式增长,品品香年销售额从八千万突破到十亿规模。

 

本文将系统解析品品香品牌战略的关键路径,如何在茶类市场竞争中“找对路,高增长”,成就白茶类目行业第一。
 
 
六大茶类市场,白茶作为弱势品类如何突围?
 
在六大茶类(绿茶、红茶、乌龙茶、普洱茶、黄茶、白茶)构成的市场格局中,白茶曾是被视为“弱品类”的存在。
 
当乌龙茶依托安溪十万茶商构建渠道网络、红茶借力金骏眉完成高端化转型、普洱茶通过金融逻辑实现价值跃升时。
 
白茶却因“三无特征”——无体感特点、无消费价值感、无独立产品形态,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。更是被人评价为“送白茶等于白送,喝白茶等于白喝”。
 
因此重新定义白茶品类,改变产品价值认知,成为品品香的核心战略重点。
 
品类价值重构:将白茶定义为“中药材”
 
白茶的原始困境,源于其工艺特性:晒青工艺保留了茶叶最原始的状态,却也因此导致口感清淡、香气不足。
 
品牌突破的关键,在于重新定义品类价值——将白茶与中药材进行深度绑定。
 
奇正沐古通过大量文献考证,发现白茶有“功同犀角”的古代药典记载。
 
在出口上,奇正发现很多国外的日化企业,买中国的白茶的原料过去,做到牙膏和化妆品里面。
 
白茶天生具有清热、消炎和抗病毒的作用功效。
 
因此将白茶与中药材的晒制工艺(日光晾晒后直接收储)形成关联,构建“白茶即药”的认知基础。
 
借鉴中药材的消费逻辑,提出“一年茶,三年养,七年宝”的品牌概念。
 
消费者购买白茶的行为,被类比为“收藏人参”,既满足自用需求,又赋予其投资属性,破解了白茶“无消费价值感”的难题。
 
 
体验仪式创新,抢占白茶“煮茶”场景
 
面对白茶“泡不出味”的产品缺陷,品牌创造性地将煮茶仪式打造为核心体验符号。
 
提出“老白茶必须煮”的行业首创标准,通过广告语“老白茶,煮着喝”强化认知。
 
煮茶过程不仅解决了口感寡淡的问题,更通过满屋茶香营造沉浸式体验,将产品劣势转化为独特记忆点。
 
就像喝茅台小杯喝一样,创造出白茶“煮茶”的一个产品体验形式。
 
抢占一个煮的形态,塑造了白茶的价值感与稀缺性。
 
 
产品形态革命,开发梯形砖专利结构
 
普洱茶的饼形形态,曾是白茶模仿的对象,但奇正沐古意识到:复制普洱只会活在普洱茶的阴影当中,成为品类跟随者。
 
于是展开产品结构与形态的双重创新:聚焦老白茶,砍掉低价值茶产品线,集中资源打造“三年陈”、“七年宝”等老白茶系列,通过时间价值强化高端定位。
 
在产品结构上做创新,开发出5g一粒的梯形砖设计,实现“免称免撬、一粒一泡”。
 
这一创新,既规避传统饼茶需要工具撬开的痛点,又通过标准化分量降低消费门槛,完美适配现代人快节奏生活场景。
 
 
大师信任背书,建立价格话语权
 
茶行业高端化的核心,在于建立大师品牌背书。
 
奇正沐古围绕林振传董事长的身份形象,打造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,塑造成为白茶行业的大师级人物。
 
并通过一系列的品牌广告,对传承白茶工艺的宗师形象,进行充分演绎,为高价提供信任背书。
 
 
在价值构建层面,品牌以"原料稀缺性"与"陈化价值"为核心抓手,建立年度价格调升机制。
 
此举不仅直接拉升利润,奠定行业引领地位,更推动行业形成“老大定价、老二跟随”的定价规则。
 
以单一企业的价值创新激活整体白茶产业升级,实现从品类突围到行业引领的战略跨越。
 
 
传统品类的借鉴启示:
 
品品香品牌成功证明:弱品类通过价值重构实现逆袭,其核心逻辑在于:
 
认知颠覆:将农产品升维为功能型消费品;

体验创新:通过仪式感设计创造差异化;

形态革命:跳出行业惯性,建立新标准;

价格控局:利用定价权重塑行业规则。
 
当茶行业仍在卷原料、卷山头时,品品香品牌已通过系统化创新开辟新战场。
 
其崛起路径不仅为白茶正名,更为所有传统农产品品牌化,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——弱品类强则在于价值重构的想象力。